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风雨何所惧 吟啸且徐行

    摘要:那一年,苏轼二十一岁,正是青春正好的年华,他和他的父亲与弟弟乘一叶扁舟东下,来到京师赴考。考场上,他从容淡定,挥洒泼墨,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夺得...

  • 少年之夏

    摘要:晚饭过后,爬上了后院小阁楼的房顶,天还很亮。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阻挡,可以一下子看到很远处绵绵的朦胧的小山。有几家高高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慢悠悠的往天上飘着,不知道飘到哪里...

  • 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春天(组诗)

    摘要: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春天一定是这样的,她站在阳光下把自己想象成,一株蔷薇,正在微笑于是,去年冬天的那捧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把冷面笑成了花面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春天要若无其事的...

  • 稚爱

    摘要:小女近三岁,已上幼儿园小小班数月。其四月大时即有自主意识,岁半购衣时,曾坚持己所需颜色而得之,余甚惊之。次岁,自主意识更强,个性鲜明,亦爱思考。学归途中,或讲学校趣事,滔滔...

  • “暮夜却金”与慎独人生

    摘要:(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

  • 人民:“名义”与“实质”之辩

    摘要:丁酉新春伊始,一股“名义”的风就像吹散冰雪冷凝之寒冬的暖流一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吹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反腐倡廉不仅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名义”与“实质”之辩

   期次:第626期   作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纪委监察处处长助理 雷云飞   查看:188   
     丁酉新春伊始,一股“名义”的风就像吹散冰雪冷凝之寒冬的暖流一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吹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反腐倡廉不仅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同时也成为一个人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个“名义”的风就是《人民的名义》,透过这连篇累牍的争论、探讨和全民式的热议,不难看出,这就是紧密围绕着“人民”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一场“名义”与“实质”的大讨论。


     何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就是为这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复兴崛起而努力工作和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就是普普通通的“你”、“我”、“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人民是马克思主义者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点,无论是从整体人类的层面还是从群体抑或个人的层面,都是伟大的实践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践行者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体。人民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可以被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时至今日,人民为什么是个“名义”?对于那些已经失去基本的党性原则的腐败分子,人民只不过就是一个“假大空”的“名义”,人民的共有财产只不过就是一块“无主的肥肉”,人民的权利只不过就是他们拿来恣意挥霍和践踏党纪国法的“特权”,人民的意愿只不过是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之后的“耳旁风”。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信仰的缺失才逐步陷入了权利的迷雾,“人民”就变成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她最真实的现实定位和主体性地位就在一系列偷梁换柱的强盗逻辑中沦为一个空荡荡的“名义”。对于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原则意识强烈的党员干部,深知“人民”才是其踏实工作竭诚服务的真正主体,在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始终能够做到用“是否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来扪心自问,能够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保障人民的权益,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的守望者。


     人民不是“名义”而是“实质”,这是我们党长期秉持的基本观点和思想精神。在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无产阶级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依然是依靠人民群众顺利渡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得举世公认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也正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难以取得的伟大发展和繁荣。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成果,党和人民绝不容许任何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损害我们共同的劳动果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精进,公与私之间交互重叠的方面和领域越来越多,少数信念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在诸多利益的诱惑下打着人民的“名义”巧取豪夺、中饱私囊,思想从严谨走向松懈、从廉洁走向腐败,最终从同志走向罪人,从而腐化堕落成人民的公贼、公敌。甚至个别腐败分子与海外敌对势力勾结起来,吃党和人民的“饭”,却砸着党和人民的“锅”,对我们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得来的丰硕成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还造成了多方面的恶劣影响,给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人民的名义》反弹琵琶,道出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说明了人民不是“名义”而是“实质”的基本观点,在教育了一大批读者和观众的同时,唤醒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表达我们从严治党、严厉惩治腐败的“宣言书”。我们也相信,我们党能够始终和人民群众一起“刮骨疗毒”铲除腐败毒瘤,这不仅是我们党“红色基因”能量的释放,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现实表达,阐释了我们党和人民有决心、有能力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126次访问,全刊已有362248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