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母亲和她的春姑娘

    摘要:我想母亲是喜欢春的。母亲说:“当然喜欢啦,你是在春天降生的啊。哎呦,你是不知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小小的、皱皱的。护士把你包在小被子里放在我身边,我揭开盖着你的被头,想着我...

  • 春 谬

    摘要:昨日的冬天仿佛还很漫长,今天一眨眼,却已是春了。昨天树上依旧落着上年里的秋叶,人们还是那时候夏天的人们。只是叶子看起来了无生趣,人们亦了无生趣。我已记不清何时忘掉了“春”—...

  • 西理

    摘要:让我眼眶湿润的,不止眼前的楼让我四处留恋的,不止你的挽留以后还有什么忧,你哽住你的喉让我心中困惑的,是不舍的离走别离终归在七月,守候是早来的秋早夏火红的日头,挑逗着我眼眸在...

  • 曲江史话(之一)

    摘要:曲江兴于秦汉,繁盛于隋唐。曲江池位于唐长安城的东南角,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基础修建而成。曲江之美在于一个“曲”字,高低起伏,曲径通幽,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一、秦汉时的曲江曲江...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江史话(之一)

   期次:第622期   作者:赵震寰   查看:265   

      曲江兴于秦汉,繁盛于隋唐。曲江池位于唐长安城的东南角,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基础修建而成。曲江之美在于一个“曲”字,高低起伏,曲径通幽,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一、秦汉时的曲江

      曲江原来是一处由地下泉水流出汇聚而成的大池塘,这里没有江水,曲江以曲为胜。秦朝的时候,以其水曲山曲,把曲江这个地方叫“隑州”。 隑同陔,陔为曲而长,且可攀登的岸叫陔,州同洲,乃水中之陆地或近水之滩。

     秦汉之时,在此建有离宫,秦朝修建的离宫名“宜春苑”,汉朝时候称“宜春下苑”。汉武帝扩建上林苑的时候,把曲江划入了上林苑。汉朝上林苑乃皇家园林,面积很大,包括现在长安县、户县、蓝田县、兴平市及周至县的一部分,并对曲江进行开凿。池水曲曲弯弯,因为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这时候方有了“曲江”之美称。

      汉武帝、汉宣帝均爱到曲江游玩,称曲江之水为“曲江池”。遂将曲江以北的高地命名为“乐游苑”。

     汉朝司马相如在陪同汉武帝狩猎,路过长安东南的宜春苑时,所作的一篇赋中有“览竹林之榛榛”的描写。班固《西都赋》中也有“竹林果园”的句子。在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说长安附近的上林苑有“卢桔”、“黄甘橙榛”等柑桔类果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竹类不但仍在关中地区广泛生长,而且有柑桔的种植。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柑橘类植物只能抵抗摄氏零下8度的最低气温,而现在西安地区的年绝对最低温度,几乎度降到摄氏零下8度以下,根本不能种植这种亚热带的果木。据竺可桢先生以我国五千年来气温的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较,得出结论说:“在殷、周、汉、唐时代,温度高于现代,唐以后温度低于现代。”说明汉唐时期的气候,比现代要温和得多。那时候的人,觉得关中地区与蜀地四川气候相近,绝不是没有根据的。

                

           二、隋朝时的曲江

 

        隋初,兴建新都城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为此隋文帝先后任命一些人主持建都工作。其中当时年仅27岁的宇文恺(鲜卑人)任建都的副监(即工程副总指挥),他却制定了新都的全面规划,实际上成为新都的总设计师。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到次年三月,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初步建好了城郭、街道。因隋文帝曾有过大兴郡公的封爵,故取名“大兴城”,同时这个名称也含有统一、强大、兴盛的意思。宇文恺很重视大兴城的供水问题,他先后设计、开凿了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这些渠道把从南山流下来的清水引进城,既解决了城市生活用水,也灌注了胡泊。大兴城东南角地势最高,却有一个封闭型的凹地曲江池,为了避免修筑高低错落的城墙,并且利用高墙深池来加强防守,宇文恺把城墙东南角向城内作直角折回,曲江池被划到城外,使曲江池与城外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并将曲江池南半部所在地区划为禁苑。由于池中多芙蓉(荷花),改曲江池为芙蓉池,禁苑名芙蓉园。

      为了增加曲江的水量,开黄渠引秦岭库峪(大峪)水,经少陵原与杜陵原分别注入池中,对曲江进行开凿加深,现在大雁塔东面有一个地方,地名就叫黄渠头。

      隋时为什么要深挖曲江?因为隋文帝杨坚迷信风水,还猜忌多疑,在当时他听信方士的巫术,认为大兴城的地势是东南高,而西北低,风水不好,因为皇帝住的地方,不允许一般人住在比皇宫更高的地方,这样只有把曲江挖成深池,才能保住隋朝的“王者之气”不受威胁。他把这种愚蠢的做法叫“压胜”,来永保隋代江山。后来多疑的隋文帝杨坚竟连“曲江”这个名称,都觉得不吉利,所以又叫人把曲江池更名为芙蓉池。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538次访问,全刊已有364052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