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版面新闻

  • 这场疫情让我更理解了成长的意义

    摘要:在中国的仙侠小说中,一些大能宗师会通过闭关的形式来突破修炼瓶颈,当他们出关后,修为往往也会大增。当然,这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修炼方式,在以色列有个节日叫做安息日,在巴厘岛也有种节日叫做寂息节,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呆在家中不出门,停下一切社会活动,审视自己过往的种种,以期指导自己进一步成长。2020 年的农历春节,在这个每一个中国人都长了一岁的重要日子里,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原本喧嚣热闹的华夏大地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整个中华民族一下子都进入了“闭关”状态。虽然绝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的“闭关”在家,这种“闭关”也并非本意,然而我们在这场“疫情战争”中的经历绝不是简单的经过,它终将会化为阅历,刻度每个人的一生。成长:我的第一笔党费最近一直忙于收取党员们为抗疫一线交纳的特殊党费,虽然学院党委反复强调了特殊党费的自主自愿,但可爱的党员们还是纷纷慷慨解囊,全院党员几乎都向党委交纳了特殊党费,这其中,一封随党费一并提交给学院党委的信件让我印象深刻。这封信是学院包装工程本科生党支部 2016 级学生王小荣写给学院党委的。她告诉学院党委,她是一名新发展的预备党员,这次的特殊党费是她向党组织交纳的第一笔党费。今年的抗疫工作让她深刻理解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特殊含义,所以她拿出自己的奖学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用于支援一线抗疫工作,并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想为国家抗击疫情工作做一点事的决心。看到信的一刻,突然想到自己的第一笔党费同样是一笔特殊党费,发生在2008年5月。在那一年,全国4550多万党员(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向党组织交纳了“特殊党费”。而那年的“特殊党费”捐款,也被称为“管理得最好的资金之一”,成为了展示党的形象的民心工程。这笔特殊党费可以说是自己始终不渝跟党走的起点,我也相信,对于王小荣同学来说,这笔特殊党费同样会成为深深镌刻在她心底的一抹印记。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80 后”是逐渐担当起社会重任的那群人,“90后”则往往与“二次元”“吃鸡”“英雄联盟”这些标签挂钩,“00 后”初出茅庐,依然懵懵懂懂。但在这次全民战“疫”中,新时代青年没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躲在小楼成一统”,而是心怀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让人不禁感叹,青年所在,就是高地。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从上一辈的手中接过大旗,扛得不错,他们也正在给下一代作表率。       成长:相聚相守在一起       4000万网友同时在线“监理”火神山医院建设、某手机游戏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 1.2亿-1.5亿……网络世界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假期变得异常活跃。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人选择在家中通过上网来打发时间。虽然此前不少年轻人都将“宅”生活视为理想状态,但还是在和学生联系时听到他们吐槽“朋友圈刷到脑仁疼”“追剧追到无聊”,原来这样的宅生活并非那么充实和舒适。这次的疫情,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也为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在匆匆忙忙的相聚和离别中,划下了一个休止符,让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那些一直想做又做不到的事。于是乎,很多的学生放下手机,读书、写字、画画、唱歌、健身、做菜成了每天的生活乐趣,与父母的沟通更密切了,陪他们用好一餐一饭,和他们聊一聊自己的童年、现在的烦恼和埋藏心底的梦想,让他们不用在想和你说话时,只能找一个手机怎么又坏了的借口。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相聚相守在一起的每一个家庭,即使做不到去一线冲锋陷阵,也各自在努力去完成好防护的每一个要求,正是背后一个又一个温暖的相伴相守,才让整个国家在对抗疫情时,如此自信,如此坚定,困难也不复困难。        成长:为了更好的前行        这个春节有人调侃,“怎样成功劝说父母戴上口罩”是年轻人过年的终极难题,然而我却看到了不论怎样劝阻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外出锻炼的母亲乖乖宅在了家里,她常说:因为“小家”健康,“大家”才更安全。每天和在老家的儿子视频完,他总会用稚嫩的声音,告诫我和爱人:“爸爸妈妈,外头有病毒,不能出门”,这一刻突然觉得我的小男子汉伴随着这个农历新年真的长大了。其实,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面性,换个角度也许就能看到积极的一面,疫情虽然可怕,却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立春已过,对照自己今年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加倍努力了。疫情虽然无情,却让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更好地的团结在了一起。2020 年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了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依然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重点任务。面对这一次的战“疫”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下,14 亿多中国人民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让疫情得到积极而有效的遏制,为世界各国战“疫”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接下来,我们还需继续吹响号角,在实行坚决彻底战“疫”与坚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两手抓,两手赢,我们要为世界再一次提供中国方案。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新年,过年总意味着成长,而这一次,我们收获的是关怀、责任、担当、勇敢,面对生命受到挑战和威胁,我们义无反顾。然而重任依然在前,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我们没时间在大考后缓一缓、歇歇脚,卸卸担子,唯有在战“疫”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奋力前行。寒冬总会过去,明媚春光在前。                                  手绘配图: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 符鹤妍

  • “疫”不容辞的开学第一课

    摘要:2月25日,我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饭便开始查看学生通过疫情通填报的健康信息。9点29分,学校研工部副部长宗娜突然打来电话:“紧急任务,能参加开学第一课的录制吗……”“没问题,...

  • 灰尘

    摘要:        2月9日,巴西科学家测得南极温度达到20.75℃。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南极的气温首次突破20℃。这个消息让我足够震撼!如无数人一样,我爱我所居住的地球,也清楚我应该去保护我所居住的地球。但同时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拥有年轻人所拥有的一切特性,我自诩正义,我随波逐流,我太容易被某些热度的东西吸引目光后又见异思迁。所以环保在我这里的热度是很短暂的,甚至我觉得“它”是一个已经过时了的话题。环保人士整天呐喊环境被破坏了,可是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太过渺小,以至于我太容易就将它忽略。可是南极突破20℃的事情好像当头一棒将我敲醒,因为我除了拥有以上特性我想起来我还拥有年轻人另一个普遍拥有的——善良。我看到南极企鹅因为融化的冰层而不得不大批迁移,无数生命死在这没有目的地的征途之上。是啊,它们又能到哪里去呢?除了南极哪里又是家呢?于是善良好像一个巴掌狠狠地打在了我的脸上,原来环保并未过时,原来没看见并不代表未曾发生,原来我只是被身边的热度蒙蔽了双眼,原来有些事情已经刻不容缓。于是我不由地思考到底是为什么让我在从小接受环保教育的情况下,仍旧对环保这件事如此的迟钝。终于辗转之下我忽的便悟了,是敬畏。我缺少了一个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之心,而这又是我们大多数人普遍缺少的。在2020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新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布了无数人的朋友圈,一场疫病便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帷幕。新型冠状病毒,相信每一位中国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正是这个名字剥夺了无数人的自由与数不清的生命。“这一切要从一只蝙蝠说起。”这句话成了很多网友打趣般的嘲讽。为什么从蝙蝠说起?蝙蝠与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和这场疫病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缺少了敬畏的心。灵长类的顶端让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渺小,让我们失去了对自然基本的敬畏,于是我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残害野生动物,蒸煎煮炸花样齐全。终于,大自然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反噬。我们也该懂了,在地球上连一个点都无法标出的我们是何等的脆弱,甚至地球打个喷嚏于我们人类都是一个不小的灾难。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为什么会有灰,因为我们在用扫帚扬起灰尘。我们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到可以面对任何困难,殊不知这一切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臆想。《新京报》于2月14日在微博发布:“1月7日发表在bioRxiv的论文指出,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发现古老病毒存在证据,其中28种是新病毒。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缩小,并可能释放出被冰封了数万乃至数十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我想这个消息并不是想让我们多么的恐慌,而是一批时刻在背后默默奉献的学者对我们最忠诚的警醒。醒醒吧,人类,后果已经开始显现,敬畏自然已经刻不容缓。于世界,我太过渺小,并且我的人生阅历不足以让我说出什么太过夸张到可以被所有人口口相传的话语,可是,连我一个大学生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懂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私”一点,为了自己未来,为了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不被自己种下的因果剥夺了自己所珍视的一切,给自然一些基本的敬畏之心吧。当我们用敬畏之心装下这个世界时,我想任何灰尘都不会在这片净土安置。“我心如明镜,何处惹尘埃。” 

  • 同心战疫 爱绿护绿

    摘要:在 3 月12 日我国第 42 个植树节来临之际,由校团委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播种希望,向阳生长”爱心植树线上征集活动。各个学院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参与支付宝蚂蚁森林在线植树活动;修剪自己家的小花小草;创作绘画 、书法作品等。图为水利水电学院征集的学生作品展示。齐千嘉 张艺报道`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0951次访问,全刊已有363844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