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版面新闻

  • 我校王玥教授在《ACS Photonics》与《Physica Status Solidi A》发表封面论文

    摘要: 我校王玥教授在《ACS Photonics》与《Physica Status Solidi A》发表封面论文 本报讯(科技处 侯磊 李俊霖)近日,陕西省超快光电技术与太赫兹科学重点实验室、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王玥教授在利用超材料(Metamaterials)实现太赫兹功能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王玥教授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 Photonics》(Top期刊,2017-2018年影响因子6.88,在160种光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上发表了题为“Optically Modulated Ultra-Broadband All-Silicon Metamaterial Terahertz Absorber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由西安理工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共同合作完成,X. G. Zhao博士和王玥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R. D. Averitt和波士顿大学X. Zhang 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发现,采用全硅材料构成的超材料可实现光可调超宽带太赫兹吸收器,光激发亚波长超材料单元时的动态响应与泵浦光束的穿透深度有关。论文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设计出的器件与CMOS工艺实现兼容,研究成果在太赫兹调制和光开关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在对采用亚波长金属单元构成的太赫兹超材料吸收器的研究过程中,王玥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崔子健、朱冬颖、岳莉莎撰写的题为“Composite Metamaterials for THz Perfect Absorption”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Physica Status Solidi A:Applications and Materials Science》(美国Wiley出版平台物理科学重要期刊,2017-2018影响因子1.795),这是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第一篇封面论文。 研究论文描述,采用不同微结构单元的组合方式实现了多带太赫兹波吸收器,在降低各单元之间耦合影响的同时提升了吸收率,平均吸收率大于97%。该吸收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为多带太赫兹波选择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目前,利用超材料实现太赫兹波功能器件弥补了自然界长期缺乏响应太赫兹波材料的空白,成为太赫兹技术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在成像、无损检测、生化传感、通信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由于两篇论文工作的创新性突出,分别被选为期刊的封面文章。

  • 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

    摘要: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 本报讯(吴鹏飞 赵波)5月10日至12日,第六届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在广州举行。我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吴婷、梁静远、吴鹏飞三位教师的参赛作品“频率合成器的设计”喜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由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本届比赛由东南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承办。比赛旨在进一步推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实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各高校优秀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据悉,大赛自2019年3月启动以来,全国共有123所高校(含双一流、985、211高校38所)选送参赛作品。大赛分初选、现场复赛、决赛等阶段。进入复赛后,经参赛选手个人陈述、专家提问、现场打分及现场授课等环节,最终产生一等奖32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119项。

  • 李孝廉一行赴广东省肇庆市参加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

    摘要: 李孝廉一行赴广东省肇庆市参加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 本报讯(资产经营 张兴华)5月11日至12日,校长李孝廉、副校长刘云贺一行应邀赴广东省肇庆市出席我校参股企业——华育昌公司十二所股东院校及机械教育发展中心与肇庆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肇庆市委副书记张广宁与教育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等十四个政府部门、院校负责人以及华育昌公司所有股东院校、单位负责人参加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肇庆市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介绍了肇庆市工业发展“366”工程和创新驱动工程的详细情况,以及肇庆经济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原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副局长贾成炳做了研讨会主题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华育昌公司各股东院校领导、产业化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在肇庆市开展科技合作的项目及人才培养情况。 李孝廉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对我校遴选参加科技合作的项目——“跟踪式光伏电站特种服务机器人系统”及“精密测长系统及其溯源技术”进行了说明,并对我校利用华育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及人才培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设想。会后,李孝廉、刘云贺参观了华育昌公司在肇庆新区设立的华育昌(肇庆)智能科技研究有限公司。 期间,刘云贺与肇庆学院党委书记曾恒松就学科合作和人才培养等事宜进行了座谈交流。校晶体研发工程中心、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等相关项目负责人参加了相关项目路演活动。 资产管理公司、校长办公室及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负责人一同参加了此次研讨、调研活动。

  •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顺利完成

    摘要: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工作顺利完成 本报讯(师佳炜 王宗强)5月6日至8日,受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托,由五位专家组成的考查小组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实地考查。评估考查小组组长由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朱兆晴高工(教授级)担任,小组成员包括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教授、河海大学沈扬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蒲黔辉教授、兰州交通大学蔺鹏臻教授。 5月6日上午,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见面会在我校101会议室召开。校长李孝廉,副校长华灯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联系校领导、纪委书记李鹏以及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实验室管理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代表出席了见面会。见面会由华灯鑫主持。 校长李孝廉致欢迎词,并向专家组介绍了学校概况。认证专家组组长朱兆晴高工(教授级)介绍了专家组成员以及专业认证的目的、意义以及现场考查的要求和工作流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党发宁教授汇报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概况及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和改进情况。专家组就自评报告及汇报情况进行了质询,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认证考查期间,专家组实地考查了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校史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实验室等,参观走访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全方位了解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实训平台。专家组分别与用人单位代表、土木工程专业校友代表、各年级学生代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代表等进行了座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进行了分散听课,并且认真查阅了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试卷和教学管理文件等相关教学资料。 8日上午,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反馈会在101会议室召开。校长李孝廉,副校长华灯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联系校领导、纪委书记李鹏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基础学院教学负责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代表等参加了反馈会。反馈会由华灯鑫主持。会上,认证专家组反馈了现场考查意见。李孝廉对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学校将认真研究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努力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党发宁教授代表学院也作了表态发言。

  • 自动化学工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校史馆

    摘要: 自动化学工办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校史馆 本报讯(自动化学院 翟雨翔)西安理工大学校史馆是今年4月才正式落成开放的,为深入了解学校70年的发展历史,增强党员的归属感,5月15日下午,自动化学工办支部组织党员赴曲江校区参观校史馆。 三位讲解员分别从源流篇—巍巍学府 源远流长、合并篇—艰苦奋斗 汇流再建、发展篇—世纪跨越再续华章、成果篇—今日西理 争创一流、交流篇—胸怀四方 开放办学、校友篇—知行统一 桃李天下、关怀篇—关怀备至 踏歌前行等七个篇章,为大家进行了讲解。一张张照片、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共同见证了学校建校70年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变化。所有党员无不为学校厚重、光辉的历史而骄傲。 校史是对每一位师生最好的教育,对校史了解得越多,对学校的感情就越深,归属感就越强。学工办支部的每一位党员都是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更应自觉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立足工作岗位,引导学生知校、爱校、荣校、兴校,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为学校的建设积极作出贡献。

  • 合作交流

    摘要:合作交流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代表团来访我校并签署校际合作协议:5月14日,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校长朱莉亚·白金汉Julia Buckingham一行5人来访我校。校长李孝廉、副校长刘云贺在第一接待室亲切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李孝廉和朱莉亚·白金汉分别代表两校签订了关于硕士研究生“1+1+1”联合培养双学位合作协议书,并一致同意将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动双方的师生互动,科研交流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我校积极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5月11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及多所高校承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开幕式在富力希尔顿酒店举行。我校副校长董小兵应邀参加交流会开幕式,先后参与了与海外高校交流环节、签约环节和教育合作展环节等活动。 台湾明道大学代表团来校访问交流: 5月10日,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秘书长、明道大学校务发展顾问路蕙鸿女士一行4人来我校访问交流。副校长刘云贺在第一接待室会见了来宾,并就我校与明道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双方举行了合作洽谈会,就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协商。 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Johannes Regenbrecht一行 来我校访问调研:5月21日,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雷宇翰Johannes Regenbrecht一行两人来访我校,调研我校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30多年的合作情况。校长李孝廉、副校长刘云贺在第一接待室亲切会见了来访人员。李孝廉从历史传承、办学规模、学科布局,以及我校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30多年的合作历史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雷宇翰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来访我校的目的,由衷赞誉我校与斯图加特媒介大学长达30余年的合作关系,并希望通过此次来访,更加详细地调研我校与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合作情况,并表达了对两校开展更长久深度合作的期待和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蒋小龙 报道)

  • 敢为人先勇尝试 坚持不懈筑高峰

    摘要:敢为人先勇尝试 坚持不懈筑高峰 “有没有一种材料,能将橡皮泥与铁块合二为一,让它在特定的时间柔软或坚硬,发挥不同的作用呢?”2018年6月13日,央视10套《我爱发明》节目报道了我校材料学院李峰教授发明的新型智能材料“P4U”,Protection for U。带着和节目同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李峰,去实地探究这款形似橡皮泥,却力道十足,被节目记者称为“很减压”的新型材料的“真面目”。 一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款“智能防护凝胶材料”,李峰先拿出研发的第一代产品给记者看,这是一款形似橙色颜料,触感如橡皮泥的凝胶材料,貌似很普通,却可以在生活许多方面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最早和这种智能材料结缘,要追溯到九年前李峰在南非工作学习期间,一次高新技术展会上,欧洲某公司展示了一款力学智能材料产品。这款产品一下子引起了李峰浓厚的兴趣:“它可以应用在各种运动防护用品,建筑减震、汽车防碰撞等领域,感觉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材料设计。”经过仔细调研,李峰发现这种材料的技术在国内基本是空白,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如果国内相关行业企业需要购买,价格非常高昂,“一千两百多一公斤的价格,对许多企业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另外,国外这种材料的牌号非常单一,几乎没有选择。欧美企业还常常会延迟交货甚至禁运,导致很多国内企业无法推进项目,对该种凝胶材料有需求的企业常常处于“进货无门”的境地。这对于一直做材料研究的李峰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也许这件事我们可以试试”,出身于高分子材料专业背景的他决定与这种新型材料“过过招”。 2010年回国,李峰对相关企业了解发现,国内已经有高校的研究院在做相关项目,但由于材料的用途不够明朗化,研究便搁置了下来。2011年底,李峰团队通过国内的一些企业,拿到了国外的相关样品。最初的设定是做与橡胶等材料进行混合的复合材料,在实验证明的确有效果后,李峰决定去合成属于自己团队的新型材料,这也开启了他长达8年之久的新材料之路。 二 2012年,一位毕业生在做完毕业设计后,将自己的杯子遗忘在学校,由于具有反应温度高的特点,这个不锈钢杯,便成了第一次实验的道具。生活就是实验场。“感觉做出来的样品还是有些‘像’的”,李峰说这个“像”,指的是与同种类型的国外产品所具备的性能相比。李峰团队购置了一些小型实验设备,虽然有了第一次实验的成功,但在后续做出的样品中,原本应该有着较高塑性的产品却表现出了脆性。“不知道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只好继续改进。”在对材料进行增塑后,李峰团队决定将已具备应有性能的材料交给相关企业去“检验”。“起初总失败,发去的第一批材料效果不错。等发去第二批,又不行了。”李峰笑着说他们就是在一系列的打击中生存下来的。 事实上,这种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推广的难度非常大。首先是开发周期、产业化推广的周期长。李峰说:“像我们这种材料,技术原理了解的人少,国内应用的案例几乎没有,推动起来就尤为困难。”再有就是资金支持非常困难。西安的各类投融资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喜欢短平快、见效益快的项目,或者就是项目负责人要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之类的光环。所以,尽管李峰团队以前在西安做了很多宣传,市科技局下面的科技大市场也给了很多宣传方面的支持,但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很多,给予支持的却没有。李峰团队在西安和省内找了不少投融资机构、国有企业和大型研究机构如陕煤化研究院、西北化工院等,都无一人应和。2013年,材料中试和量产技术的开发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项目缺少资金,四处筹措。直至2014年年初,李峰团队才在浙江湖州市获得了一笔产业化的支持资金,并在宁波镇海骆驼街道的两家民营企业的支持与协助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材料的中试和量产工艺开发。 长达三年艰苦研发,1000多次反复实验,无数次的测试分析,在几乎没有文献支持的情况下,李峰团队终于在实验室成功合成了这种力学智能材料,并获得了自主的知识产权,成功地打破了欧美的长期垄断。 三 2017年伊始,李峰团队决定将材料以产品的方式去生产,而不是固守在实验室里。同年3月,来学校做知识产权调研的一名律师对李峰团队的材料给予肯定,并表示愿意投资。6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李峰团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与军队合作,是李峰团队意义上收获的“第一桶金”。空军所使用的头盔,需要满足弹射性能和硬度性能两点要求,需要保证通过头盔作用到人体的能量与冲击尽可能小,李峰的新型材料恰恰对此具有良好的性能保证。李峰团队对空军装备进行了很大的改良,并且新材料将头盔的极限重量降至275克,“试飞员的报告中提及,明显感到头盔重量有减少。”在减震方面,此款新型材料也发挥了作用。“飞行器有个装置很敏感,在剧烈抖动时就会失效,用我们的材料做了个外壳,就相当于把它保护起来。”在飞行器运行时间上,也能保证该装置能正常工作。 新材料陆续应用于各种军用、警用、运动、劳保防护用品,均通过了相关国际标准和美军标的测试,通过和国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帮助他们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打入国际市场,李峰愈加坚定了走产业化这条路的信心。2018年3月,李峰团队迎来与奥体的合作。休闲鞋与运动鞋是两个极端,前者以柔软的的鞋面提供舒适质感,后者则采用较硬的鞋面承受力的作用。奥体希望李峰团队研发的新材料能够使他们的鞋材具有更好的性能。新材料,要将软、硬两个矛盾面结合在一起,一双鞋可以满足不同的运动状态需求。回忆材料的研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四月份我们第一次打样,失败了。”在学校老师的理论指导下,李峰团队对材料配方进行调整。“在带着新调整的材料上飞机时,我们还被阻拦了,说我们携带不明胶状物体。”在解释之后,李峰团队以托运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运送。“当时奥体的内部人员对我们的材料并不看好,我们只能选择用数据说话。”将第一次生产的样品寄到北京测试表明,产品的性能不是太好,但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与其他材料不一样,新材料随着人体运动状态不同,鞋材的参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检测报告出来后,李峰团队做了第三次打样,继续调整配方,“此时感觉鞋底已经具有了生命力”。从2月底到10月中旬再次进行测定,五项指标有四项符合要求,并领先于同行业。北京体育大学的实验也证明它优于其他鞋材的性能。李峰团队的产品得到了奥体的认可,并投入生产。数据是消费者对材料最好的认可。12月15日第一次销售,九百九十双限量款十一秒售罄,第二批的一千二百双在六分钟内销售一空。截至目前,已累计卖出四万余双。 采访要结束时,李峰讲起了2011年那一年带学生实习时与同事王瑞红聊天,王瑞红声称有一种“21世纪新材料”,若李峰能研制出来,她便要购买,李峰回答称自己一定要研制出来!当时本是一句玩笑话,却不想李峰就此倾注了长达7年的心血。从2011年至今,长达8年的研究和技术推广过程,绝非无心插柳,而是热血浇灌,是李峰对热爱领域执着的坚守。敢为人先勇尝试,坚持不懈筑高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李峰会带着他的新型材料坚定地走下去。 后记:李峰的孩子今年8岁了,新材料和李峰的孩子基本同龄,李峰也把新材料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第一次在实验室把它合成出来,一点一点地改进,倾注心血、努力,直到今天把它推出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新材料运用于产品生产,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新材料的魅力,这是李峰多年的梦想,也是几乎所有材料研究者的梦想。李峰给他的材料取名叫“P4U”,Protection for U,寓意是希望它能保护运动员、保护大众、保护他所爱的人。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6590次访问,全刊已有363192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