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校举办推进高质量发展暨第二届校企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

   期次:第713期      查看:36   

本报讯(都怡佩 周瑛) 5月1日上午,西安理工大学在曲江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推进高质量发展暨第二届校企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会,共叙师生校友美好情谊,共商学校高质量发展未来大计。

巴西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格利鲍基·赛欧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张建民、邓铭江、舒印彪、马军、马玉山,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我校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受邀出席大会。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沣西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默出席大会并致辞。省、市、区以及企业的部分领导,学校老同志、校友代表、全体校领导出席大会。校党委书记李智军、副校长张晓晖先后主持大会。

王树声指出,西安理工大学建校75年来,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西部、立足行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等事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希望学校勇担时代使命,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为奋力建设教育强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冀峰表示,长期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对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陕西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西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陈默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建校75周年表示祝贺,并介绍了西咸新区和沣西新城秦创原的基本情况。他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项目签约落地,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为秦创原总窗口的建设和西安双中心的建设积蓄动能,西咸新区将抓住这次大会提供的政校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推进秦创原建设。马玉山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六盘山实验室情况介绍等方面展开。他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邓铭江在作主旨报告时,回顾了在我校西北旱区生态水利(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工作七年的科教与工程实践经历。他指出,置身新时代,要努力完成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创新大平台、创建“新工科”科教新体系、建设一流理工科大学这三件大事,以建校75周年为契机,坚持学科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在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不断创建新的里程碑。

李智军在主持会议时指出,本次大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校地融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旨在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要求内化融通于学校中心工作各个方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开辟新的发展之路。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人才优势、队伍优势和校友优势、资源优势的高位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和技术“势能”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有力转化,共同谱写新时代西安理工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校长刘云贺从社会声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合作交流、办学条件等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表示,学校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之所需”,勇于担当“国之脊梁”,努力打造“国之重器”,大力弘扬“国之大道”,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西理工智慧和西理工力量。

大会举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副校长董小兵和沣西新城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唐颖分别就学校科创城(沣西校区)项目规划建设和沣西新城发展情况作了推介。会前,嘉宾一同参观了西安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成就展。

本次活动以“七十五载勇担强国使命砥砺前行共谱时代华章”为主题,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指导,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和西安理工大学共同主办,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西安理工大学校友总会、西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

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书记,师生代表参加大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12次访问,全刊已有36420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