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校第七届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

    摘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工程训练中心1.完善体制、立规育人,以机制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层层落实的领导体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了以中心主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第七届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

   期次:第635期      查看:33   
       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工程训练中心

      1.完善体制、立规育人,以机制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层层落实的领导体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中心管理、双创、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师德师风专题会议,负责中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检查、督促工作。制定了《工程训练中心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和《工程训练中心师德考核办法》,以此为指导,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岗位和师德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 育人为本、爱岗敬业,多措并举提升师德建设效果。中心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覆盖全校95%的专业,每年受益面达5000多名学生。中心累计送出22名教师参加各类师资专项培训;3名技能教学岗位教师参加陕西省首届工程训练教师综合能力竞赛,全部获得特等奖,所有参赛科目成绩均位列在陕高校第一名。“基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课程改革”项目获批教育部工训、金工教指委联合教研重点项目立项,“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跨学科实践平台及众创生态—服务于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成果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领导中心教职工完成了高水平专项建设项目、中省共建项目、唐仲英基金项目等   1800万元,改善了教学条件和环境,即将实施“无碳能源、航天航空”等四项实验室建设,带领大家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达到国内高校领先水平,保持工程训练中心长期处于国内高校的领先地位。经过多年学科建设,中心已可以独立进行研究生招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引进有企业经历的硕士以上教师10人,一线技能教师13人,管理人员4人,聘请校内外双创指导教师99人(企业71%,教师29%),充实了教师队伍。
     3.无私奉献、特色鲜明,打造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心全体教师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工作外,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加班加点,指导学生社团、创新创业等工作。目前中心入驻工程学社、深水机器人研究社、汽车俱乐部等各类双创社团21个,注册学生会员2600余人,会员涵盖全校所有专业;专项支持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169项,申请专利120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227项,有商业转化意向21项;在孵学生创业团队32个。中心整合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在带学生比赛中,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经常和学生一起工作到深夜,获得国家级荣誉奖励140项,省级荣誉奖励210项。经过工程训练中心平台锻炼的毕业生深受百度、东方电气等用人单位的欢迎。中心教师义务承担了所有的对外交流参观任务和中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中心先后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创客分享会等不同规模的双创活动140多次,校内参与学生16000余人,校外参与人员6000余人,接待省市领导和社会团体调研、校友参观、新教师培训、学校招生宣传参观活动等各类型参观共计150多次,到访人数18000余人,接待了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210所高校,举办大型会议12次。中心现已成为西安市活跃度最高的众创空间之一,形成了创新创业的鲜明特色,各种双创成果推广到29家高校;中心获批2015年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心协助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及省级“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水利水电学院

       1.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思路。近几年,我院采取在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学院现有双聘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讲座教授工作室院士6名,教职工192人,其中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41+1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9人,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陕西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优秀教师与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18人。
       2.化虚为实的师德建设行动。(1)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新上岗教师必须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培训科目主要有《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除此以外还要学习学校的《教师手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教学工作管理文件,使他们熟悉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并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师德建设方面的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每个学期坚持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讨论师德和学风建设。(3)开展教学“传帮带”,组织学院内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及更高级别授课水平系列活动。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我院涌现出许多师德高尚的典范,2016年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李国栋教授;2016年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秦毅教授、李国栋教授,2016年陕西省青年科技奖李家科、郭鹏程、罗军刚教授,2016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宋志强副教授等;2017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进个人、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家军教授,2017年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罗军刚教授、张治国副教授,2017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力创新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等;此外还有全国水利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成果均是在我院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中取得的。由于师德建设的推动,也使我院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西部生态环境”在我校成立并顺利运行。2017年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连续5年获得西安理工大学“校属先进单位”称号。
3.师德建设卓有成效,育人效果也逐年体现。连续5年我院的考研率都超过20%;在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奖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奖励近百余项。我院张治国同志2014年获得“陕西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第三届陕西省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三等奖、2017年获得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并获评副教授。学院连续多年获得学校科研先进单位,近5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973”、“863”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项(重大、重点项目8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在我校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其中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发表论文15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565篇;出版科技著作(专著、编著、教材)80多部。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1.高度重视,组织有力,确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学院党政班子深刻认识到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校院和谐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2013年-2017年学院连续五年获评“校属先进单位”,这都得益于师德建设。(2)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院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党政领导班子及教工支部书记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度建设、部署落实、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
       2.找准抓手,多措并举,夯实师德建设的工作基础。(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开展。近年来,学院结合实际工作,先后制订了《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关于成立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师德建设工作小组的通知》《自动化学院推免优秀应届本科生毕业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实施细则》《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转专业接收考核办法》《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学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2)建立培训机制,提升业务水平。在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近三届共有6人获奖,在校级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中近五年共有19人获奖,近五年入职的青年教师中40%的人员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全员育人,形成特色,取得师德建设的显著成效。(1)学院营造了人人参与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良好氛围,全员育人。建设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自动化学工办目前共有辅导员13名,其中3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1人获得就业创业指导资格认证,3人获校优秀辅导员称号。2人获社会实践省级先进个人,1人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1人指导学生挑战杯获省级一等奖。团队申报2017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获得立项资助,2人申报2017年度西安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获得立项资助,1人申报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学改革基金教学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资助,1人获第二届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省二等奖。形成了人人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良好氛围。学院目前有本科生导师103人,其中正高职称担任本科生导师占比19%,副高职称担任本科生导师占比35%,讲师及其他职称担任本科生导师占比46%。近5年全院本科生导师平均测评满意度为94.5%,共有34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生导师。(2)学院形成了科技竞赛师生共同参与的学院特色,成效显著。2016年、2017年连获互联网+竞赛国家银奖,均为我校唯一;2017年度学生科技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136项,省级以上奖项379项,同比去年实现增幅100%;2017年度陕西省高教社杯数学建模我院学生获奖65人,获奖人数占比38.69%,获奖项数占比我校66.07%;全国数学竞赛获奖42人,获奖占比我校34.15%;陕西省高数竞赛获奖52人,占比我校40.31%。学院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占全校获奖总项数的50% ;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院选派的8支参赛队伍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3)学院涌现出了教书育人先进的众多典型,各有特点。信控系朱虹教授先后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累计33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各类竞赛项目累计获奖160项,涉及学生为850人次,涉及193个奖项,其中,2016年的第二届互联网+竞赛中,获得全国银奖,是省属院校唯一一个进入全国总决赛的团队作品。其个人也先后获评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三电中心侯浩录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航模运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队员们先后申请了40多项国家专利;培养出两个已经进入创业运营的企业;获得国家级奖项40余项;先后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青春竞赛、互联网+竞赛、全国双创周开幕式等多项比赛,也很好的在社会上宣传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其个人也被评为2016年度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4)学院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各项工作蒸蒸日上。2017年度,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成绩为B+,成功进入全国前20%;刘丁教授获批国家“万人计划”高校教学名师、张友民教授获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这是学院和学校在这两个人才项目中取得的零的突破;获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合作完成省部级一等奖1项。


   师德标兵


               吉晓民   1958年12月生。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本科就读于陕西机械学院机械原理零件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教龄36年。其中1984-1988、2005-2010分别在本校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品造型设计理论、CAID技术、机电产品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吉晓民主持或主要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完成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2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5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曾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称号、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术骨干称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德国Red Dot设计奖。多年来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的主讲,已培养毕业工业设计博士研究生8名,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92名。现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6年, 一直承担一线教学任务。自毕业留校至1998年,一直承担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学院研究生和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本科生《机械设计综合》《机械结构设计》《工业机器人》《机械CAD》《设计方法学》等课程和研究生《CAD/CAM集成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虚拟设计与制造》等课程。1998年负责创办西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本科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他先后承担了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讲了《工业设计概论》《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具设计》《造型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学》等课程。除了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外,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呕心沥血,带领全系教师将该专业建设为陕西省一流专业。他担任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8年,和院领导班子成员精诚团结,身先垂范,带领全院教职工艰苦奋斗,使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条件、社会声誉等不断提升,为西安理工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和2011年,吉晓民教授两次被陕西省高教工委评为陕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2015年、2017年三年被评为西安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作为博士和硕士指导教师,自1993年以来,先后培养了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学科的博士毕业生8名,硕士毕业生92名。这些毕业生均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已有3人成为国内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

         在繁重的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吉晓民教授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负责人,工业设计专业2013获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2014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项目,成为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齐名的陕西省3个工业设计一流专业。

    

            

      张二虎    1965年9月生,教授,博导,中共党员,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联盟副主任委员。自1990年硕士毕业到西安理工大学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二十八来,张二虎老师辛勤耕耘在教育事业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和2017年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潜心教学,教书育人。该同志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先后讲授过《数字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图文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图像分析》《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专业英语》等十余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每年均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优秀。该同志于1996年获得“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优秀奖”,参与建设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

        作为专业负责人,该同志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建设中。1996年学校决定在该教师所在系设立“电子信息工程(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作为时任系主任,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编写校内教材讲义,更新改造实验室,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特别是在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设计中,该同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使得第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就获得了学校“毕业设计先进集体”,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方向建设》”获得校教学成果壹等奖。为了适应行业发展,于2007年组织申报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8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并正式招生,使我校成为西北地区创办该专业的第一个院校。
科技竞赛,实践育人。近年来,张二虎先后指导赵永伟、王宇琴等同学获2007年“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吉鹏、耿富成等同学先后获得2013年、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两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指导何悦、胡颖等同学先后获得2016年、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先后指导两名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顺利结题。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指导研究生李敬、刘梦琨等同学获得“陕西省第三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研究生刘梦琨、李佩霖、张帆、武筱琪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除了亲自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外,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实践动手机会,该同志积极倡导并亲自组织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作品展”,每年参展作品数量多达70余件,作品展得到了校领导、师生以及参加高考咨询的考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学生对数字媒体作品创作的兴趣与潜能,提高了同学们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华商网”多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作品展进行了报道,特别是以“西安理工男的“黑客帝国”,大三便能月入5000千元”为标题,对我校耿富成同学进行了报道。

        严谨治学,精心育人。该同志先后于2008年、2012年、2014年、2016年4次被评为西安理工大学“校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从教28年来,培养了博士2名,硕士102名,在职工程硕士7名。近5年来,有2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研究生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硕士论文。

        科学研究,创新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只有持之以恒,潜心科学研究,方能坚持不忘初心科研育人。从教28年来,该同志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西安市及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近5年被SCI检索的论文7篇,并且1篇进入ESI前3%、1篇进入ESI前5%;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转让到企业6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8项,转让到企业1项。由于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校“科研先进个人”,2011年被学校评为“十一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


            

     刘书庆    1962年6月生,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硕士学科学术带头人,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会主席,任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会理事等。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工作中严于律己,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教学科研业绩突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彰显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内涵。
恪守师德,忠诚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该同志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近五年来,他承担过本科生、研究生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学术型研究生、工程硕士、会计学硕士、MBA和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近1100学时,是学院平均教学工作量的2倍以上。

        无私奉献,热爱三尺讲台。刘书庆同志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上,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废寝忘食,放弃节假日休息,三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他是个很“拼”的人,年过半百的他,仍然有着高强度的饱和工作量,坚持每天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

        行为世范,注重学生发展。刘书庆同志的学术品格,实际上是他个人品德的体现,这也是他在自己岗位上30多年不仅没有疲惫倦怠,反而越来越能发光发热的原因所在。30多年间的科学进步,知识和信息的爆炸,不断考验着他这一代学者,他坚信,停滞不前必然被时代淘汰,不断学习才能保持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他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及省软科学重点项目1项,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2013至2015获得校级科研先进个人。他带领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7年陕西省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18年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立德树人,积极助困帮学。刘书庆同志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相结合,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来影响与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科研上,以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突出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独特的学术理念。

         殚精竭虑,致力专业建设。刘书庆同志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及工业工程硕士学科负责人10多年来,努力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主动对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深入上百家企业进行调研,全面系统的把握用人单位对本科专业及硕士点相关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持续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改革,积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参与完成的《基于实践教学创新的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时,他坚持每年都不计报酬,义务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意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四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获省二等奖1项与三等奖1项、组织学生申报并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五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获省二等奖1项、组织学生申报并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5年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六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获省三等奖2项、组织学生申报并获发明专利1项;2016年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七届工业工程改善创意竞赛获省二等奖1项;2017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基于光电码盘信号相位差的转矩测量传感器》获省银奖1项。



       季瑞瑞    博士,中共党员,2000年留校工作,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辅导员,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和马列研习会负责人;2002年转入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任教,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教工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控制学科学科秘书,同时担任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秘书、全国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论坛秘书处秘书。

         主讲自动化和电智专业《自动控制理论》《智能信息处理》(双语)课程,主讲研究生《生物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效果历年优秀。近5年平均完成各项教学工作量500学时,曾获青年教师课堂观摩比赛校三等奖、院一等奖。指导本科生《MATLAB综合课程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前沿讲座与文献检索》,指导本科毕业设计2次被评为陕西省自动化专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2次被评为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参与完成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近三年利用国家精品资源课网络平台,针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知识内化与知识框架搭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一致好评。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思维导图学习,帮助学生横向和纵向梳理课程知识点,搭建知识框架,逐步学会融会贯通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对翻转课堂的课前导学设计,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复习、互动释疑、练习巩固和总结复习等环节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点。持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编写国家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自动控制理论》第2版,同时为了更好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对现有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知识点单元作为模块进行资源更新,逐步把视频、知识点、演示文稿、例题作业、测试等进行模块化分解。

       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两度入选校“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2次被评为校科研先进个人。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300mm硅单晶直拉生长装备的开发”,参与横向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了企业横向课题2项,到款50万元,先后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已毕业5人。


              

      张显斌   汉族,1969年出生,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院院长。1991年参加工作,1999年进入西安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陕西省春笋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陕西省兵工学会会员、欧洲EOS会员、国家自然基金网评专家。
爱岗敬业,坚持站在教学工作最前沿。张显斌常年担任本科生、硕士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知行教改班”多门课程教学任务,超额完成一线教学工作量在学校的培养下,张显斌在从一名讲师逐渐成长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每个阶段,甚至在他担任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院长期间,他都能坚持每年为全校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程。

        勇于探索实践,深入教学改革。作为基础课教师,他能够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先后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原子物理》的负责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负责人,是我校启动并开展“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并成立知性教改班的主要策划者和负责人之一。他是我校公共基础课程挂牌教学改革的首批参加者,并与理学院其他教师一起为我校后续全面开展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前期的实践经验。“两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陕西教育厅优秀结题项目,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主持编写《理学院教学研究论文集》4期。

      潜心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张显斌同志治学严谨、潜心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承担军口科研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等项目十余项。他是“陕西省高纯石墨及石墨烯检测平台(建设中)”及“西安理工大学石墨烯碳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出版了多本教材,获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连续多年获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郑小波    中共党员,副教授,1976年9月出生, 2000年4月起任教于西安理工大学。目前担任水利水电学院动力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兼任水电学院教学委员、党委委员、纪检委员,担任能源151班的本科生导师。


       求真务实,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郑小波同志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非常注重教书育人,教育教学效果突出,讲授课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专业发展方面,郑小波同志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近几年新办专业,课程实验条件不足,一些专业教学软件欠缺。2014年,郑小波同志通过努力,与北京木联能软件公司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我校获赠30套风动专业相关教学软件,价值约300万元,保证了新能源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此外,他多次组织动力系教师对新能源专业课程的授课情况、教学内容和讲稿、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讨论和审查,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平易近人,用亲情般的爱关怀学生。近五年来,郑小波同志先后担任了能动121班和能源151班的学业导师。他从思想入手,积极主动去了解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用行动去关心和指导每一位学生。他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2015年获评西安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

       细心管理,班级成绩斐然。在郑小波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动121班和能源151班综合成绩斐然,培养的学生在多个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奖。学习成绩方面,同学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互相帮助,班级平均成绩位列本专业第一;动121班推免硕士生占2012级动力系总推免生67%,四级通过率达到78.9%。

       科技创新方面,在郑小波同志的鼓励和推动下,两个班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能源151班多名同学获得全国、陕西省大学生数学建模一、二等奖。尹旦旭曾获得英语竞赛国家二等奖,陕西省一等奖;孟江帆曾获得数学建模陕西省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郑小波老师指导的《智能节水控水系统》项目,在李开盈、戈振国等同学的努力下,曾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第四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陕西省挑战杯二等奖、陕西省创新创业项目等荣誉,并得到新华网,山西青年报等多个媒体报道;同时李开盈、戈振国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奖、全国大学生百强实践队 、《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并得到搜狐、腾讯、陕西日报等32个媒体报道。

        科技创新,一心做研究。郑小波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科研项目,连年获得“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力机械转轮动应力问题的数值研究”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巨型混流式水轮机组水力振动与稳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轮机间隙流动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和“水轮机内过流部件动静耦合的非定常流动数值研究”以及863项目“高效抗磨蚀两相流离心泵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研究成果于2011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混流式水轮机水力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至2015年连续四年获评校科研先进个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29次访问,全刊已有363851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