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

报刊:《西安理工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深情回忆,师恩如山

    摘要:2016年11月4日,是我们最敬仰的恩师沈晋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沈先生于2011年仙逝,至今已近五年。先生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

  • 怀念沈晋先生

    摘要:在我们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沈晋先生是对我们教诲最多、最受我们尊敬爱戴的一位老师。1953年我们考入位于咸阳的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那时沈先生年仅37岁,是我们系的系主任,他常...

  • 追忆恩师沈晋先生二三事

    摘要:在转眼间,恩师沈晋先生仙逝已逾5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而他的谆谆教诲,更是言犹在耳,终生难忘。最早知道沈先生是198...

  • 怀念恩师沈晋先生

    摘要:沈晋先生于2011年10月去世,至今已有五年,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的脑海之中,不由得回忆起师从沈老作研究生和教师的若干事情。我是1972年经过各级政府推荐,进入大学之门...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恩师沈晋先生

   期次:618   作者: 沈 冰   查看:91   

 

   沈晋先生于2011年10月去世,至今已有五年,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的脑海之中,不由得回忆起师从沈老作研究生和教师的若干事情。

    我是1972年经过各级政府推荐,进入大学之门的“工农兵学员”;1974年沈老给我们讲授“工程水文学”。沈老讲课旁征博引,典型数据信手拈来,将本属于经验性的工程课程讲得生动活泼。但真正对沈老有所了解,是延安地区水电局工作三年后,于1978年考取他的硕士生之后。尽管当年108人报考西农水利系的研究生,但笔试、复试、面试之后仅录取了我们5人。这样低的录取率,我们暗自欣喜。可由于是“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沈老等老教授却格外认真。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就为我们选择了10门工程数学课程,从略微简单的“线性代数”直到十分抽象的“数学物理方程”。当时,大家颇有不解,开始作论文时,应用到某些具体方法,才理解了沈晋等老教授们的深意——夯实基础。其他学校硕士一般两年半毕业,我们5人都花了三年半时间。记得在作硕士前论文,沈老亲自带我到河海大学及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调研,拜访了严凯院士、华士乾总工;并到南京水文所滁州花山径流试验站住了三天,详细了解了试验场的布设与边界条件、观测设施与精度。这三天的实地考察,为我分析研究陕北子州降雨径流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2年2月,我们5个硕士先后通过答辩,走上工作岗位。沈老叮嘱我们,万万不可骄傲,首先要过好教学关。要求我利用寒假,写出全文讲稿,沈先生逐字做了批改。就连各章节为学生布置的作业题,也逐一研究是否合适。对沈老的要求,我努力去做。第一次走上讲台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较好成绩,也被水利系评为优秀教师,为自己的教师生涯奠定了基础。

    我进而向沈老表达了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愿望,他叮嘱我,不能因为他是副院长而有任何特殊,要好好复习,不打无准备之仗。于是,我再次旁听了左东吉老师为硕士生开设的“概率论”课程,并参加了他们的课程考试,作为自己的模拟“考试”。1983年9月,终于如愿以偿的考取沈老的在职博士生。沈老为我初拟的题目是“通过实验和分析研究黄土地区的径流形成过程”,并与王文焰、马秀峰等校内外老师一起商讨了实验设备的研制。沈老为我拟定了参考书目,从阿尔汉盖里斯基的“河渠中不稳定流动的计算”(水利出版社)到陶诗言著的“中国之暴雨”(科学出版社),这些参考书出版日期自1953至1983,达百本之多。所幸那时书价不高,我大多数都买到了,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书呆子”。沈老还为我指定了调研必访学者名单,其中有兰州冰川冻土所施雅风院士、清华大学院士钱宁、水科院副院长谢家泽等。印象最深刻的是钱宁先生指出我的实验计划项目偏多,两三年难以完成,建议我选修一门课程,并为我推荐了张文裕院士编著的“实验的数学处理”。回到学校,了解到当时的陕西机械学院尚无人开设这门课程。向沈老汇报后,他出面为我联系,到交通大学旁听了与此类似的课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从中获益良多。特别是实验方案具体设计上围绕目标精炼了内容,有效处理了大批量实验数据,都是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的启发。答辩时,本可以送5至7位专家评审,沈老为了慎重,特意列出了一个15人的评审专家,遍布武水、河海、成科大等高校和黄委、长委、西北勘测设计院等业务部门,以求了解各方面对论文的认识,所幸专家们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指出“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径流实验和细致观测了解水文过程的特征并解释其机理是一个创新”,“所得结论朴素可信”。

    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文章署名。1989年为庆祝建国40周年,“水文”邀请沈老撰写一篇综述性文章,沈老约我到他家,详细列出了文章大纲。由我执笔,他又三次大改,才寄送编辑部。唯一这篇文章,沈老同意署名第一之外,所有其他文章送他审阅的,他均不同意署名第一。1990年我依据降雨径流实验数据写了一篇论文,题为“降雨条件下黄土坡地表层土壤水分运动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研究”,署名次序是沈冰、沈晋、王文焰,送给沈老看。沈老说,我对这篇论文没有贡献,署名上我的名字不妥,坚持把他的名字删去。于是1992年水利学报发表时,署名为沈冰、王文焰。1991年,另一篇论文“坡面降雨漫流过程中有效糙率的实验研究”,署名次序是沈冰、沈晋、李怀恩,也是在送给沈老看时,他说,这篇文章我只改了个别文字,李怀恩应放在第二位。1994年水利学报发表时署名为:沈冰、李怀恩、沈晋。1992年,第三篇文章“短历时降雨强度对黄土坡地径流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沈老对讨论一节作了重大修改,但他仍坚持把他的名字放在最后。1995年水利学报发表时署名:沈冰、王文焰、、沈晋。我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有沈老的见解,但他或不署名或署名最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也成为了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表论文时的惯例。

    1993年,沈老推荐我到美国访问,以便开阔学术视野。我谈及自己的设想,是发几篇论文,沈老并不赞同,强调发研究黄土地区的论文还是在国内刊物上作用大一些,主要应放在了解先进研究手段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上。按照沈老的意图,我走访了美国的六所大学,了解了美国水文研究状况和趋势以及相关领域的若干动态。

    1996年,年届八旬的沈老执意辞去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带头人,并与王文焰等老师协商,共同推荐我继任这项工作。沈老与我谈到学科带头人工作时,非常严肃的说“学校现在有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是论文造假,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论文署名上发生矛盾。……”。这些思想得到了学科教师们的一致拥护。2002年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得以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得益于沈老的学科建设思想的落实,学科老教授们的支持和学科全体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1998年得知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学科评议组成员,沈老专门约我到他家一谈。沈老依据多年担任民盟中央常委的经验,提醒我要向老同志学习,办事要出以公心,不谋私利。在担任学科评议组成员期间,我牢记沈老的教诲,谨言慎行。逐步得到姜弘道、刘光亭、邱大洪等老教授们的信任。利用这一机会,我吸取了武大、河海、中国地大(武汉)、四川大学等院校学科建设的经验,为我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也向有关院校推荐并介绍了新某些途径。连任两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也结识了高校的新朋友,并一直保持着联系。2007年经河海大学原校长姜鸿道教授推荐,我又参加了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认证工作,先后到武大、河海、中国地大-武汉、四川、内蒙农大等院校考察。我依然谨记沈老的教诲,少说多看,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建设积累了经验。也先后担任了河海、南京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以及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考察组长。结交了一批水利领域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感受到他们的辛劳与活力,看到了水利事业未来的希望。

    2008年底经中科院地理所刘昌明院士提名,我入选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资源环境专家咨询组成员,沈老闻讯即邀我到他家,再次提醒“这与学科评议组又有所不同,‘既要注意不同领域特点,也要大胆质询,指出问题’,为国家基础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按照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的安排,2008年以来先后跟踪了973项目46项,并担任其中22项的首席责任专家。2014年结题的夏军首席科学家的项目获得科学技术与财务管理“双优”评价。16个已通过结题验收的973项目中,2位首席科学家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首席科学家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跟踪过程中,我也提出了对个别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看法,引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的重视,及时解决了问题,从而为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1年10月21日,正当我校举行的“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收到水电学院办公室发给我们的短信:沈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日21时不幸去世。会议主席校党委书记周孝德、副主席黄强院长以及多位我院教授没来得及解释就先后离开会场,去筹措沈老的丧事,而使学术会议几乎陷于混乱。作为会议的秘书长,具体事务难以离开,我只得留在会场,在闭幕式上专门向与会代表作了解释:我校著名教授沈晋先生逝世;沈晋先生不仅是周孝德、黄强等会议主席的导师,也是我和多位与会教授的博士导师。代表们这才了理解了秩序失常的原因,Biswas(印度)等几位国际著名专家还表达了哀悼之意。会议结束次日,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夏军还与我们一道参加了沈晋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安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739次访问,全刊已有3624593次访问